刑事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刑事法规

刑法关于多次盗窃的重新解读

发布日期:2016-12-22 10:47:04  作者:大连刑辩律师网

从客观态度出发,对"多次盗窃”入行重新解读,得出"多次盗窃”中的"次”

  • 枢纽词: 多次盗窃;数额;等价关系;重新解读  内容提要: 盗窃罪中对"数额较大”的主张是我国刑法采取结果无价值论态度之结果,而对"多次盗窃”的夸大则为行为无价值论和人格刑法学者所倡导。

     

       从客观态度出发,对"多次盗窃”入行重新解读,得出"多次盗窃”中的"次”是指基于一个概括的犯意,而完整实施的一系列连贯的盗窃动作;多次盗窃与数额较大之间存在内在的等价,同一关系,但无位阶关系;《解释》的第四条和第五条中第12项的"多次盗窃”意思相同,是一个点的两个面。

         盗窃犯罪是一种古老而高发的犯罪。

       我国1979年刑法第151条,152条分别划定了盗窃罪和惯窃罪。

       1997年新刑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删除了1979刑法中的惯窃罪,并在第264条中新增了"多次盗窃”的划定,随后,199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后文简称为:《解释》)对"多次盗窃”作了相应的司法解释。

       恰是基于我国新刑法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对"多次盗窃”的划定导致的一系列争议,我们欲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入行重新解读,以期对学界及实务界有所脾益。

       一,"多次盗窃”中"次”的概念及"多次盗窃”的界定要正确地界定"多次盗窃”,首先就得对多次中的"次”入行认定。

       对"次”的解释也有诸多的学说,最为典型的为一元论的主,客观尺度理论。

       主观尺度理论以为,应以支配行为的行为人的主观意思作为次数的认定尺度,基于一个意思决定而实施的行为应认定为一次,基于多个主观意思实施的行为成立多次;而客观尺度理论以为,应以行为人客观方面的要件认定次数的多寡。

       具有一个客观要件,认定为一次,具有多个客观要件,成立多次。

       此外,非典型的关于"次”的理解有:"次”是指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在侵害行为,侵害能力范围内针对所有对象的单个侵害行为。

       "多次盗窃”只有在其涵盖的每"次”盗窃行为均不具备刑事责任的社会危害程度时,才在判定罪与非罪时有意义。

       "多次盗窃”中的"次”是指在一年以下某一非过于短暂的时段内,在一定的公私场所,行为人从产生盗窃犯意开始,经着手预备盗窃,到实施盗窃并达到既遂。

       上述对"次”的认定皆有一定的公道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观尺度理论过分夸大行为人的主观意志,不利于对犯罪的认定和追诉。

       客观尺度理论则只夸大客观行为,而忽略了行为人的主观意志。

       故主,客观尺度理论都过于片面且复杂,不具有操纵性。

       把"次”限定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上针对所有对象的单个侵害行为自身存在一定的矛盾,也会造成一定的难题。

       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刻意地缩小了单个侵害行为的侵犯对象,也使公共场所的不同位置是否为统一地点难以界定。

       而把"次”限定于某一非过于短暂的时段内,对于"非过于短暂的时段”假定过于含糊,理解起来也会因人而异,缺乏科学性。

       把既遂作为认定"次”的尺度更是与立法原意相违反。

       无论是我国刑法的第264条,仍是《解释》的第4条,第5条的第12项都蕴涵着"多次盗窃”中的"次”不是以犯罪的"既遂”为条件的意思,否则 "多次盗窃”的划定就毫无意义。

       我们以为,对"次”的理解和界定要充分考虑到犯罪的主,客观因素以及犯罪的对象等诸多的因素,而不能过分或片面地夸大一方,顾此失彼。

       按照《辞海》的解释,"次”为"归数”,如三番五次。

       对于多次盗窃中的"次”的理解,可以借助篮球规则中的"连贯动作”规则,即:即使对方犯规,但出于连贯动作的上篮得分仍为有效。

       因此,我们把"多次盗窃”中的"次”定义为:基于一个概括的犯意,而完整地实施的一系列连贯的盗窃动作。

       如在一辆公交车上,扒窃了甲又接着扒窃乙即为一次。

       有人以为,《解释》第4条是对我国刑法第264条中"多次盗窃”的定义和限定,即多次盗窃只有一年中进户盗窃3次及以上和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及以上的两类情形;更有人以为,场所可以分为公共场所和私家场所,而户可以理解为私家场所,所以,固然《解释》的第4条中可能包括盗窃两类场所以外的第三类场所3次以上的情形,但在实际糊口中并不存在公共场所和私家场所以外的第三类场所,故"多次盗窃”就是指《解释》第4条划定的两类情形。

        在我们望来,把《解释》第4条理解为对"多次盗窃”的定义是对《解释》的误读。

       首先,之所以要"多次盗窃”入行司法解释是由于对"多次盗窃”的理解会因人而异,入而对人们入行引导或指导性地舆解。

       假如实际上只存在《解释》第4条所列举的两类情形,那第4条的解释就是多此一举了;其次,《解释》第4条所列举的情形是最为常见的盗窃形式,入而最高人民法院以为应当把此类情形认定为我国刑法第264条的"多次盗窃”,但最常见并不排斥最不常见的形式;再次,上述以为现实糊口中,只存在公私场所之分,是对公私场所的极端理解。

       由于公私场所的分类并不显著和既定,诸如,网吧营业时因其活动性强应认定为公共场所,而在其休业时则为私家场所。

       对于单位的办公室则难以作公私场所之分,所以不能以此理由而想当然地以为《解释》第4条为"多次盗窃”的应有之意。

       因此,《解释》第4条并不是给"多次盗窃”下定义,而只是列举划定最为常见的盗窃形式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64条的"多次盗窃”,多次盗窃同样包括两类情形之外的针对第三类场所盗窃3次及以上且应当追诉的情形。

       二,盗窃罪中"多次盗窃”与数额的关系辨证(一)"多次盗窃”的理论评价1,"多次盗窃”体现了行为无价值的价值取向。

       大陆法系国家对犯罪构成的违法性理论一般采取客观违法性论,而客观违法性论又分为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

       结果无价值以为,违法性根据在于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的结果,即结果恶才是违法性的根据。

       行为无价值论以为,违法性的根据在于行为本身的样态(反伦理性),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即行为本身恶是违法性的根据。

       恰是因为行为无价值夸大行为本身的恶,而我国新刑法中增加"多次盗窃”之划定与"数额较大”相并列,并且对"多次盗窃”未作明确的数额划定,这正说明我国刑法在对盗窃行为入行评价之时夸大行为本身的恶性。

       这种对行为本身恶性的夸大正体现了行为无价值的价值取向。

       2,"多次盗窃”是人格刑法的内在要求。

       因为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且尖利的对立,所以才有大塚仁教授"不可能无视结果无价值来讨论刑法中的违法性,行为无价值以结果无价值为条件,同时使作为结果无价值的事态的刑法上的意义更为明确,故应将二者并合起来考虑”的设法主意。

       因为大塚仁教授的并合主义理论,无论在法理上或立法上,均未影响刑法构架,实在质是行为刑法理论,没有真正克服新旧两派之短,所以才有以闻名刑法学者张文教授为代表的"新人格刑法学”的诞生。

       新人格刑法学者以为,"刑罚只能合用于具有犯罪危险性人格的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人,对犯罪人裁量,决定刑罚,不仅要考虑客观行为及其危害,而且要考虑犯罪危险性人格状况."我国新刑法第264条中增加"多次盗窃”之划定,是由于新刑法删除了1979年刑法对惯窃罪的划定,把其以"多次盗窃”之方式融合到新刑法第264条之中。

        而"惯窃一般是具有犯罪危险性人格的,”所以对"多次盗窃”入行犯罪评价也是人格刑法的应有之意。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辽宁宏都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9018127-2号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安路城品城3号楼403室  电话:13390505650 13390505650  邮箱:994272095@qq.com
友情链接: 离婚律师   大连交通事故律师   广州房产律师   上海房产律师   上海交通事故律师   管控法律风险   深圳律师   上海拆迁律师   石家庄离婚律师   深圳合同律师   大连刑事律师   大连房产律师